《事與願違》 生不逢時的逆時中鋒 低位怪物Jahlil Okafor的殞落 - NBA - 籃球
2012年帶領U17拿下冠軍、2013年世青賽冠軍、2014梯全美第一高中生、2015 NBA 選秀探花,被《Sports Illustrated》他列入了「未來的遊戲改變者」名單,並賦予了Tim Duncan這名名人堂級前鋒的模板,很難想像職業前幾乎身攬所有榮耀的Jahlil Okafor,只在NBA打了短短6年,不到25歲就步下最高籃球殿堂,只能在海外聯賽遊走。
請繼續往下閱讀
生錯時代
美國知名作家Scott Adams曾說過:「你的最佳作品需要時間的配合。如果有人在中世紀創作了有史以來最棒的嘻哈歌曲,那他的時機真的很差。」
請繼續往下閱讀
而這段話幾乎可說是Okafor的生涯寫照。加入NBA前,Okafor就是著名的低位怪物,也是他在選秀時最大的賣點。根據 Draft Express 的報告,Okafor在杜克大學的唯一一季裡,有54%的半場進攻觸球都是在低位,平均每回合得到0.922分,每場使用低位進攻約8.4次,並給予了Okafor有潛力成為成為近年來最佳的低位得分手的高評價。
儘管進入NBA之前意氣風發,但Okafor大學教練Mike Krzyzewski依然在新人賽季開打前憂心忡忡的提點,「我記得他好幾次打給我,都是很嚴肅的警告我,他告訴我『我知道你很有競爭心,我知道你想贏球,但先把勝負放一邊,專注於磨練自己的技藝,提升自己的數據,並且努力成為一名更好的NBA球員。』」
請繼續往下閱讀
生涯第一戰對上賽爾提克,Okafor得到26分、7籃板讓費城球迷看到新希望,時任總教練Brett Brown甚至說出「有點像是Tim Duncan。」費城媒體還賦予Okafor是七六人隊自Moses Malone以來最好的長人,並迫不及待地宣告「Jahlil Okafor時代」已經來臨。
面對K教練的建言,Okafor認為他有聽進去,「我照做了,我表現得還不錯,但賽季的失敗還是令人難受。」Okafor說道,最終2015-16賽季七六人僅有10勝,但Okafor表現不賴有場均17.5分、7籃板和1.2阻攻,但最終因傷報銷收場。
然而對Okafor來說,第一年的還算預期的表現卻是生涯最高點,原因則是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天賦殞落事件。
至從勇士和Steph Curry引領的小球時代,從2010年代開始讓讓身高6尺6吋的Draymond Green擔任中鋒搭配多位置的側翼和鋒衛.過去10年NBA從高大中前鋒為主的主流轉向變成了靈活的側翼和後衛球員為核心。
即便近幾年聯盟最有價值球員都由幾名中前鋒Giannis Antetokounmpo、Nikola Jokic和Joel Embiid爭奪,但每一位都不是傳統型中鋒,各自具備有其專屬特性,如機動性、傳球視野和外線等等。
「小球時代對我確實造成了一定影響。」Okafor說道,不僅僅是Okafor,2020年的榜眼James Wiseman也同樣陷入NBA邊緣的尷尬處境。
Okafor的個人單打得分能力強,且具備不錯的低位進攻,然而他的打法會被限制在慢節奏的半場進攻。在當時節奏越來越快的情境下反而會破壞進攻節奏,尤其在像是空間站位、橫向移動、無球跑動以及擋拆靈活度等方面的局限,更加凸顯了個人得分能力與整體進攻價值之間的差距。
換言之,Okafor與當時 NBA 強調快速傳導與靈活調整的潮流相衝突,「節奏與空間」進攻模式的崛起要求中鋒要有高度的適應性,或至少要專注於護框和拉開空間,這都是Okafor最欠缺的一環。
不論是對七六人還是任何NBA球隊來說,以更加全能且具備外線的Embiid,必須要尋找能拉開空間、有效掩護,甚至能多傳一球得分球點以持續讓防守輪轉來配置。
如果Okafor能更多去參與團隊進攻,積極擔任掩護或抓籃板,而非只注重單打得分,他的職業軌跡或許會有所不同,然而從Okafor的角度來思考,如果一開始就以這種配角型打法開局,或許連成為球星和兌現天賦的機會都全然喪失。
只能說當時的NBA氛圍和球隊情境限制了Okafor的影響力,但對Okafor來說,在機會成本的權衡之下,也想要賭一把看是否能把博取更好的機會。
Okafor相信自己並未在NBA受到公平的對待和機會,「除了新人賽季外.我不認為我有得到機會,這確實不是理想的狀況。但我只能說,我依然在這裡,依然屹立不倒,我仍有機會繼續打這項我熱愛的運動。」他也透露在NBA生涯中的艱辛與堅持,他依然渴望得到一個公平的舞台,去證明自己的實力。